黎 Ch 3.3 落魄小孩看世界 工具宇宙情难解 有病还是要吃药 实在不行吃番茄!

上回说到,欧凊小朋友小时候的一些创伤、对自己的认知、尝试“管理”这些创伤而形成的一些偏执和局限,还有这些东西是怎么在祂的亲密关系里影响着祂和祂身边重要的人的。

说来其实也奇怪,如果把这些东西单纯的归结成我”自己”的偏执其实有一些偏颇。因为现在的世界总是普遍的在给所有人各式各样的不安全感和各种不愿意加入世界的原因。

这几天去看了一下美国和英国大概都有六分之一的人口使用着抗抑郁的药。一个六十人的教室里,十个学生(抑郁到、却又坚持到)选择吃药,六个女性,三个男性(私货加一个非二元人类hhh)。随着年龄和学历的增长,使用抗抑郁药的人数也更多。如果我们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的深度及广度和年龄以及教育不是完全随机的关系 – 如果这当中有任何的正向关系,这些数据就像是在说,我们的先辈创造、我们在慢慢尝试继承的世界里充满了,越看越难看,越闻越难闻,越想越经不起推敲的东西。我们继承的价值让我们质疑,我们存在的环境让我们不安,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结构,与其是帮助我们成长,反而在一点一点的吃掉我们(男性随着年龄和学历增长的速率都比女性高;就像是在说女性从很小很早就开始了看见那些又苦又丑的东西。)

当然,这可能说的只是这六分之一的“我们”,毕竟你我身边都有很多在这样的环境里如鱼得水,把别人当梯子、当石子、当工具、当食材、当养料的人。对祂们来说,工具化这个世界里的一切,包括祂们自己,就像是一种本能。有些情况下,祂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得体、规范、礼貌、“正确”,却不存在爱,不存在“真实”的情感。你想,如果要爱世界的任何一部分,要去接触这部分的世界,自欺欺人可不太行。可是如果这个世界上有值得让自身去“诚实”的触碰的,那这部分 – 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 – 不能是只有目的性的工具。感情是某种恰好,某种没有目的性的因果,某种复杂的历史和环境还有个体之间构建糅合出来的温度,某种不必要结果、但是期待开花的妄想,某种对可能性的信仰,某种想要超越“维持现状”的呐喊,某个小世界的诞生,某种生存以外的活着,为之丧命也不惜。如果只有看工具的眼神,又足够“灵巧”,那只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去表演这样的温度,这样的期待,这样的触碰,不需要诚实,不需要爱。在规则中不犯错,循规蹈矩地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在这个位置里找到一种半抽象的安全感。墨守成规,假情假意。


曾经读过的一本网文里描述了这样的一座城市:一个圣人想要授道的城市里,所有的规矩都被遵守着。树规矩的理由,是想要让人人都有价值,人人都被爱护,无论来处,无论关系,无论能力,无论贡献。可是现实里,人对于规矩的遵守只是习惯,价值和爱护被“掏空”。孩子对家长的孝只是负担,家长对孩子的育也只是责任,没有敬没有爱。大家互为被依赖的工具,是结构的必要部分,但却没有能够让结构和自己“进化”的力量。人只是被城市的规则而束缚着,因为没有城祂们就不能活。可祂们却也没有真的活着,只是存在着。圣人不知道怎么办,圣人不明白,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样。故事的道理,大概就是,情感虽然会产生矛盾,但是矛盾、情感、这些无法被“系统化”的东西,最终包含着一些价值和被爱护的必要。纯粹的规则之中,包含的只有被当作子项的人 – 某种抽象的、让系统运作的工具。而这不够。要有空间玩耍,要有时间发呆,要真的经历些什么,规矩、道理、系统,诸如此类的东西才能真的活着。

扯远了扯远了。

可说起来,圣人的执念又从哪里来的呢?祂或许有着博爱的理由,祂也是个很可爱的人(?)(不剧透你们,嘿嘿,想看的请移步晋江(别因为书名傻就小看这本书!!)),工具化的一个系统是祂没有想到的意外。那身边的人的工具化思维又是哪里来的呢?说到底,还是系统本身给人的不安全感导致的一种防守机制吧。如果因为没有感受到爱而假设了爱不存在,那这个世界和人人之间的关系就只剩下生存愉悦痛苦和达成这些目的的不同工具手段。情感的“幼稚”“天真”“不切实际”在很多语境里的意义其实只是“不最优的个体生存愉悦策略”。某种表面的对人对事的“浪漫”在这个语境里的存在意义也只是把人把事降维成欢愉和痛苦的容器。都只是量化的问题,所以感情才会被说得像投资,入不敷出就得抽身。在这个荒芜的世界观里所谓的“成熟”“能干”也就只是自私、会利用、会表演。这样的成熟又如何呢,最后留下的只有更加牢固的吃人世界。没有未来没有扬弃,只有更多的时间流动,嘀嗒嘀嗒重复着同一场暴力和利用的庸戏,换了演员却换不了逻辑,更新了方法却没有也无法创造新的目的。这样一个自我“优化” – 吃人更快更彻底,暴力更繁复更有韧性的系统 – 快把地表海底吃完吧。不要妥协不要让步,吃完了,再让石头们海绵们细菌们重头来过吧。太无趣了。


又扯远了。说这么多也不是想说,我精神状态是一种理所当然,或者我自喜于我的“超然”,或者我想轻视我的种种问题,或者想说服自己外界帮助的不必要性。要说的只是,系统不合理,情感因为生存所迫而缺失,爱普遍不存在的情况下,针对个人的各种措施方案都只是在缓和。治标不治本。

可头疼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止痛药还是要吃啊(对的说的就是你!而且要吃两颗的!),本没法治标还是得照顾着啊。总得挣扎着,不只是为了自己活着,也是为了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旅伴们一起活着。

上次更新完之后,有些读者给我的反馈是抑郁写完了后面写什么,答案是 – 还没写完呢,哈哈哈。上次基本都是从我自己的视角写了一些很概括的症状和我回看的想法,这次是想多写些小栩在这中间为我做到的事情吧。真的很感激祂,如果没有祂经常的陪在我身边,用根小木棍时不时戳戳我,我可能就原地蒸干可以嚼来吃了。(希望不是鸡肉味的)

像上次说的,小栩这人在我抑郁的时候不仅能很好的发现我的很多症状,也给了我很必要的建议,这些都是我能够大概“正常”的必要条件。但日进日出的场景里,祂也会很好的照顾我。我经常想呢,如果没有这样的照顾,现在的我又会是什么样呢,我和祂的关系,又会有什么不同呢?以后你们哪个学物理的研究出来一个什么量子针式的平行宇宙探测器的话,借我看看吧,嘿嘿。


从冬天开始,祂就会经常工作日临时的问能不能来我家过夜。还美名这样的来访是来关照一下我的“快乐驿站”。笑死。当时从我家去上班确实比祂家方便很多,但是“快乐”这还真的八竿子打不着边。我当时房间很乱,虽然没有垃圾,但是脏衣服堆满了衣篓,穿过的衣服也堆在地毯床头和毛绒玩具上。如果有挂起来的衣服衣架也都挂在书柜门板镜子等等奇怪的地方上。吸尘器也很久没有用过,平时一周就得吸一次猫毛,那段时间可能我一个月能拿起一次吸尘器就是万幸。桌子杂乱,各种各样的小垃圾堆满了。小栩的手机和书都没办法放,得放在我的东西上。我平时用来吃药的盒子经常空着,药罐子也到处都是,白天晚上搞不清楚我吃没吃药。床单被套也很久没换嘞,每次祂来都是同一套,我估计祂发现了但也没说什么。(只能庆幸我没什么体味吧;据祂说我香香的,可好像只有祂的狗鼻子才能闻到…)

一般,祂说要来,我就下床把公寓们锁开了,再回被窝里,祂啥时候自己来了就自己进来了(每次进来还发出点逗猫逗狗的声音跟我问好- -啧啧啧)。祂一般来了自己收拾一下,也不说啥,要不叫我往祂怀里钻要不钻我怀里。我们一起吃外卖,玩儿游戏;祂有时候在我旁边看小说,有时候祂累了枕我腿上,我刷手机。以前,我们见面基本都出去,也就是正常人都做的事情,看电影,散步,吃东西,逛博物馆,祂也偶尔会来我学校听讲座。但那时,祂和我相处的时间要不在我家,要不在祂家,我们做的事情也更千篇一律,因为像我上回说的,做别的事情我就会焦虑紧张。着实是一个左派小雪花,啧啧啧。

祂就一直这样陪着我,在我试药的时候也是,每每总会问我药适应得怎么样,也不急着告诉我祂自己的需求。其实从我开始抑郁算起,我们认识交往也就半年上下。说亲近,我们确实很亲近,但是说信任 – 其实按理来说,是一个很微妙的时候。像祂这种交往三四个月才吻(我有夸大吗…?详见小粉小栩冒险记(不是))交往对象,肢体接触一般尴尬的人,对只认识半年的我如此关照,我现在想还觉得挺“惊讶”的。就是,一般来说,不应该在这种时候保持距离吗?毕竟没有那么熟,可能对谁都好。但感受上又不惊讶 – 水到渠成一样的自然。祂带给我的这种舒适,像是一个充满关心的阵法,无处不在但是无处可寻,甚至到我在药物的帮助下很久之后,我都没有意识到祂笼罩在我身边的照顾,直到祂本人和我提起。这样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关心成为了我环境中的一种理所当然,但它当然不是的。这种环境和我认知的偏差也成为之后我们很多矛盾的前奏…后面会写到的吧…

小栩在我家过夜很多,但祂其实自己是更需要自己独处的时间的。在我家过夜太多会消耗祂的力气但他还是照来不误,还经常带奶茶带甜点给我,呜呜。游戏对我来说是个逃避现实的方式,但是玩游戏有时候会让祂很紧张。虽然我们以前也玩儿游戏,但当下游戏的频率变高很多,这对祂的状态来说也不是件好事。祂也是一个很喜欢在外面玩儿的人 – 电影戏剧博物馆公园海边,什么都比窝在家里好。但我是个死宅,所以抑郁了更不愿意出门,所以祂也因为选择照顾我“被”我困在家里。

祂在很…“无私”的做着这些,但祂也会和我说得很明白,有时候祂没法来,因为祂要休息,因为和朋友有约,而我也明白。嗯…明白可能现在更明白,当时我的状态不能算是“明白”吧,只是某种“逆来顺受”的心态。祂关注我就是一份礼物,祂没办法关注我就是一种常态。更多的别人我甚至都不想见,不愿意接触。有祂这个我不抵触的人,我当时已经很知足了。而且,一个人抑郁也有一个人的好处qwq虽然小栩不会让我觉得,我在抑郁的时候要在祂身边表现得怎么样,但一个人的话也有一个人不被看见的自由和“侥幸”吧 – 没人看见没人问的时候,好像抑郁这件事本身的存在就可以被打上问号,我可以安慰自己,就只是今天而已,只是今天而已…


下面还有一篇qwq(其实就是一篇太长了被切了罢了…)

(错别字将就看吧 – -我中文初二水平,不接受批评!)


卧槽 – 以下是WP自己的AI小助手提供的建议:

The content is quite lengthy, and it seems to be an introspective narrative about the author’s struggles with depression and the supportive role of a friend named “小栩.” The author reflects on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their friend’s selfless actions, highlighting the impact of depression on their relationship and daily life. While the content is deeply personal and heartfelt, it may benefit from organizing the ideas into clearer sections to improve readability. Additionally, providing a brief introduction or summary at the beginning could help orient the reader. Overall, the content offers a raw and candid portrayal of the author’s journey with depression and the meaningful presence of their friend, “小栩.”
Regarding language, the content appears to be in Chinese. If necessary, providing a brief explanation or context for certain terms or cultural references could enhance the reader’s understanding.

这特么…总结得有些太厉害了吧…不过恭喜你小栩,喜领AI朋友卡 哈哈哈哈哈怎么会这样 笑死我了



3 responses to “黎 Ch 3.3 落魄小孩看世界 工具宇宙情难解 有病还是要吃药 实在不行吃番茄!”

  1. AI Certified Writer's Supportive Friend Avatar
    AI Certified Writer’s Supportive Friend

    妈的AI小助手笑死我了
    “用根小木棍时不时戳戳我,我可能就原地蒸干可以嚼来吃了。(希望不是鸡肉味的)”
    啊( ・⊝・∞) 那再戳戳
    我去你家在门口都是跟苏格拉底和尼采打招呼 不是逗你来着 天大的误会 (毕竟当时有时候我会偷偷早上给它们加粮它们有时候就会恩赐我门口的迎接)
    本文作者对抑郁的深刻思考写得非常好 尤其圣人那段看得我在地铁上两眼放光 差点去朋友圈辣评并转发 看到本人出场后不好意思了( ・⊝・∞)
    “这样一个自我“优化” – 吃人更快更彻底,暴力更繁复更有韧性的系统 – 快把地表海底吃完吧。不要妥协不要让步,吃完了,再让石头们海绵们细菌们重头来过吧。太无趣了。”
    清冷层递的语言传递出深刻的爱与愤怒 写得真好(and the writer’s underlying depression is showing)但我(writer’s supportive friend) 不批准加速主义 我批准直接暴力革命 从头来过也不能被吃完 eat the rich instead
    好吧 你不批准炸药主义 我会去阅读plumwood的 #点头哈腰


    1. 别戳太用力了 歇菜了就不好了 – – 适度适度!

      你有时候除了和祂们打招呼不和我打招呼吗!我觉得你有的 哼

      嘿嘿 结果还是转发了

      我看你的评论有点被你最近读的小说影响啊 嘿嘿

      没错我的抑郁就倾向于加速主义!没法了就让火更烈一些吧!呜呜呜

      qwq plumwood also has no solution towards the system, only critiques sooooo sigh…


      1. 炸药主义收编招生办 Avatar
        炸药主义收编招生办

        Controlled targeted explosion is better than aimless depletion by flame 🙂
        #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